「红通犯」尔湾落网,涉诈骗4700人吸金15亿!
一场跨越大洋的国际追逃行动,近日在美国加州橙县的尔湾(Irvine)圆满落幕。
一名涉嫌在中国实施重大金融诈骗并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中国籍逃犯在当地被捕。该案涉及金额高达15亿元人民币(约2.1亿美元),受害人数超过4700人。在国际刑警组织发布“红色通缉令”后,嫌疑人最终在美执法部门与国际合作下落网。
美国边境巡逻队圣地亚哥分局局长Gregory K. Bovino于7月24日通过社交媒体宣布这一消息。他强调,美国不会成为逃犯避难所,这一点过去如此,将来也不会改变。Bovino指出,这名嫌疑人曾妄图借助美国身份隐匿身份,规避中国司法追责,最终还是难逃法网。
据悉,该男子非法入境美国,初期未引起怀疑。在接到中方的通缉请求后,美方利用情报系统展开调查,通过数据库比对迅速确定其藏身地,并在其毫无察觉之际实施逮捕。
嫌犯在中国被指控涉嫌通过虚构理财平台、伪造投资项目等方式实施非法集资与金融诈骗,手法类似近年来中国“P2P暴雷”事件中频发的资金盘操作,具有明显的传销特征,对社会危害极大。
通报显示,该人逃离中国后辗转多条秘密路径抵达美国,并在南加州华人社区聚集的尔湾潜藏。由于当地治安良好、生活便利,成为不少华人移民和新兴富裕人群的落脚点,也被一些潜逃人员视为理想藏匿地点。
但随着中美在打击跨境经济犯罪方面的合作不断加强,类似图谋越来越难以得逞。美方近年来多次借助国际刑警机制,成功将逃犯拘捕归案,并依法展开司法程序。
Bovino重申,美国将持续与国际执法机构合作,追踪任何妄图以美国为庇护所的逃犯。他直言:“法治不容逃避,跨境犯罪没有豁免权。”
目前尚未确认该案是否进入引渡阶段。尽管中美之间尚无正式引渡协议,但在重大案件中,双方曾通过外交协商完成多次“个案遣返”。法律人士分析,若该案证据充分,美方有可能依据相关法律,对该嫌犯提起包括非法入境、身份欺诈及潜在洗钱等多项起诉。
本案再次凸显跨境金融犯罪的复杂性和隐藏性。在全球金融监管持续收紧的背景下,任何可疑资金流动都可能隐藏着法律风险。而那些试图借国境之隔逃避法律的人,终将在国际执法网络中无处可藏。
事件也在华人圈引发热议。有声音担忧,这类案件不仅损害了受害者利益,也影响了海外华人的整体形象;也有人认为,强化中美在打击金融犯罪方面的协作,有助于根除“诈骗后出逃”现象。无论如何,现实已表明:境外不是“法外之地”,逃往海外也不再等于安全。